博客
王羲之《平安帖》惹争议 唐摹本还是明摹本腾讯NBA直播?
2013-03-10 14:093.08亿!前晚,书圣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在嘉德拍出天价。尽管这个价格尚未打破今年6月黄庭坚《砥柱铭》所创4.368亿元的纪录,但平均每个字贵达750万元,足以让迄今参拍的所有中国书法作品望尘莫及。然而,天价挥不去《平安帖》头上的疑云,争论焦点是此帖的年代,仅目前就有唐摹、宋摹和明摹3种说法。不过有专家认为,应以更宽泛的态度看待古物,不要轻易否定。
天价:每个字值750万人民币
《平安帖》因顶着王羲之的大名,所以来上海预展时就被“保守估价”将破亿。NBA直播据当时在拍卖现场的人说,《平安帖》是前晚8点47分开拍的,起拍价就高达5500万元,两三分钟后已一路叫价到8800万元,随即有人直接叫价1亿。此后,这场拍卖变成了绝对的有钱人的游戏,竞价阶梯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经过近乎残酷的竞争,最终《平安帖》被某“神秘买家”以2.75亿元拍得,加上佣金,该帖成交价最终定格在3.08亿。
虽然拍得如此天价,但看客们还是有点遗憾,因为这还是没有打破《砥柱铭》所创4.368亿元的纪录。可若论单字,《砥柱铭》有近600个字,平均每字约100万元,《平安帖》仅41个字,平均每字750万。
疑云:唐摹本还是明摹本?
其实王羲之真迹早已罕见于世(有一种观点是王羲之已无真迹存世),腾讯NBA直播现在所称王羲之作品都为摹本。此《平安帖》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价,和嘉德拍卖行声称此帖为唐宋时期的高古摹本有直接关系。因为唐摹本一般就被视为王羲之的真迹。在嘉德给出的《平安帖》的描述中有这样的话“《草书平安帖》也是一件摹本,但对它的摹刻年代有不同推断,有认为是宋摹本,也有认为是米芾所摹,而更多的则鉴定为唐摹本。”
嘉德断定《平安帖》是唐宋摹本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在北宋的《宣和书谱》和《绛帖》里都著有此帖。这也就意味着,该摹本的年代不会晚于北宋。但鉴定大家徐邦达30年前看过此帖后判断“应为南宋中晚期勾摹本”。如果徐老的鉴定成立,那就说明嘉德的依据站不住脚。
当然,在《平安帖》预展和拍卖结束后,一直流传的一个更惊人的说法是,此帖实为明代摹本。有鉴定家指出,其实另有一件同名的《平安帖》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宣和书谱》和《绛帖》里提到的《平安帖》其实指的正是台北故宫的那件。而如果此次拍出的真为明代摹本,那据估算,其大概也只值几千万。此帖这次未破纪录,被认为也与争论有关。
心态:先定真伪还是暂时存疑
中国古代书画屡拍出天价,真伪也变得愈演愈烈。《砥柱铭》破纪录后,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伪作。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画鉴定家宣家鑫昨对本报记者表示,这其实涉及到拍卖心态问题——究竟是等到断定真伪年代后才拍卖,还是暂时存疑?宣家鑫倾向后者,“谢稚柳先生曾对我说过,不要随便枪毙一件作品,应该留一些东西让后人去鉴定。”
宣家鑫坦言,由于目前书画鉴定的技术尚无法对纸张和绢本年代进行测定,英超积分榜不排除判断失误的可能。“除去新仿之作不算,一些古代的摹本仿本也很有文物和艺术价值,如果我们抢先否定掉了,这些东西就不太可能进入后人的视野。”
“书圣”王羲之成名史 史上曾出现三次学王高潮腾讯NBA直播
2013-03-10 14:06汉字书写作为文人之必备,作为一种高尚艺术行为,发展到东晋时代,已经是诸体皆备,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流向和气质。王羲之时代的中国书坛文化可谓百花齐放、星光灿烂、人才辈出,繁花似锦。此时,若论书法技艺和成就,可以说,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直到身后百年,才声名鹊起,成为“书圣”。
那么,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呢?
晋人尚韵,羲之新之变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NBA直播从小就受到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书法获得了很高的起点。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可以说,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获得了高标独秀的文化视野。
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善书者四大门户王、庾、谢、郗均出于北方士族,这次精英阶层的大规模、大跨度的整体搬迁,出其不意地将汉民族文化渗透波及的广阔地域迅速压缩至淮水、长江以南一带(版图仅为两汉的三分之一不到),书法艺术在这儿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浓缩化、纯粹化的过程洗礼,长成一朵奇葩。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因此,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博采百家,极众体之妙
王羲之书法精进也使同代人刮目相看。当时著名书法家瘐翼、郗愔名声远播,瘐翼在荆州看见人们临习王羲之书体,不屑地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书法,羲之谦虚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但还是给瘐亮写了章草。一天,瘐翼在瘐亮处见到王羲之写给瘐亮的章草,发现王羲之书法已日日精进,今非昔比,因此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王羲之的书法处处渗透着魏晋崇尚的那种“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正好符合中国文化精神,使王氏书风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王羲之极众体之妙,而主要成就在楷书和行草书,尤其是行书。其书法具有温润超迈、神骏典雅的美学特征。传世作品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465种,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至今已无任何真迹流传下来,现所能见到的多为摹拓本和以真迹为蓝本的刻本。其代表作,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得示帖》等;草书有《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等。
帝王推崇,盛书圣之名
考研王羲之“书圣”成名史,可见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学王羲之书法高潮。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帝王推崇的学王高潮,一步步夯实了王羲之千古“书圣”的盛名之基。
第一次学王高潮是在南北朝时期,主推手是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腾讯NBA直播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因而舆论遂定。
梁武帝时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已经杂有不少赝品。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勾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梁武帝曾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高潮在唐朝,主推手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唐太宗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通过广泛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兰亭序》一直是王氏传家之宝,后来真迹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而智永再传于弟子辨才。据称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后来足智多谋的萧翼运用巧计才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太宗得之,爱不释手,下令当时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临摹本分赐诸王近臣,从此得以传播。而自己则将真迹秘藏起来,死后还不肯放弃,殉葬于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从此便成绝响。
第三次学王高潮则是到了宋代,主推手是宋室300余年间的诸帝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当时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拓片。《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及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高宗亦曾临《兰亭序》赐孝宗,于帖后记曰:“须依次临五百本。”孝宗书法与高宗书法不易分别,不无原因。由于宋代诸皇帝都对王羲之,对《兰亭序》重视,英超积分榜使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到宋朝时,王羲之已经被推上了“书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王羲之儿媳美貌聪慧 与丈夫成就坊间传奇英超积分榜
2013-03-10 14:02晋朝是个喜欢见面就问你贵姓的时代,谢家那是出了名的门阀世家,谢家的姑娘谢道韫那是出了名的才女加美女。
谢安看着窗外风景,触景生情随口吟了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要不是因为有自家兄弟漫不经心地“撒盐空中差可拟”,也不会有小谢姑娘后来惊天动地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巧然天成,NBA直播灵气逼人。谢安当下便大为赞赏,谢道韫因此名声大振。
谢姑娘光是“出身名门的才女”这样的头衔已让人羡慕,偏偏还是出了名的才貌双全。她的兄弟是东晋名将谢玄,史上鼎鼎有名的淝水之战的统帅。这家伙就喜欢在外面夸自家姐姐如何如何美貌。那时还有位和他爱好差不多的仁兄,叫张玄,连名字都差不多。张玄喜欢夸自己家的妹妹如何如何美貌。
谢姐姐嫁入王门,是王羲之的儿媳妇,张妹妹嫁到顾家,是顾家的儿媳妇。谢玄与张玄互不相让,请了局外人来作评判,非要比个一二三。这个局外人却是个聪明人,评语下得很妙:“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一边说张家妹妹清纯可爱,一边说谢道韫气质脱俗。不只舌灿莲花赞了两家美眉,更是春秋笔法温柔蕴藉,“林下风气”为时人所重,言下之意自然是谢道韫更胜一筹。
谢道韫的婚姻是晋朝最为华丽的两大家族的联姻成果。她的丈夫便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谢道韫对这桩婚姻放出的话很是让人寻味,英超积分榜那年她回娘家便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怎么想得到世上竟有王郎这样差劲的人。
王凝之出身名门,和她门当户对,青年才俊,书法名播于世。看看她比较的对象吧:“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道韫诸从兄弟的小名),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唉,王家兄弟王徽之、王献之,自家兄弟谢歆、谢朗、谢玄、谢渊,在满满两门才俊为坐标的比较之下,连王凝之都只得到一声谢道韫的叹息。
这样的坐标图系,腾讯NBA直播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关于谢门子弟最有名的典故,那就是一门“芝兰玉树”。王谢两门才俊,无意间把王凝之衬托得黯然失色。谢才女和她的丈夫终究成就了一段坊间传奇,众口相传她的美丽和他的幸运。
王羲之摹本《大报帖》引解读 媒体呼吁理性回流NBA直播
2013-03-10 13:581月22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推出大型特别展“书圣王羲之”,以纪念该馆成立140周年。在该特别展上,参观者不仅能看到由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宫内厅、国外博物馆以及日本民间收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摹本与仿本,还将有幸一睹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大家临摹与变革后的王羲之作品。在关注海外举行的这一重要书法展览的同时,我们应当学习国外保护存世中国文物的经验,在重新认识海外中国文物价值的同时,我们还需强调理性回流。
《大报帖》备受关注
引发王羲之书法讨论热潮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展览中,尤其受到关注的作品是《大报帖》。日本放送协会(NHK)对该摹本进行大篇幅报道,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报帖》自然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王羲之书法的讨论热潮。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科科长、书法史专家福田淳通过文章的内容、书风、拓摹技法、纸本保留状况等方面对该帖做出鉴定:“该摹本极为精致,当属唐代宫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字迹应接近真迹。”因该帖前几字有“大报”二字,故将其命名为《大报帖》,该摹本长25.7厘米、宽10厘米,共计3行24字,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良好。该摹本为纵帘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帖前附有幕府末至明治时期日本书法鉴定家古笔了仲鉴定的“小野道风朝臣”的纸条。因此,一直以来,NBA直播日本收藏家都将该作视为日本书法家小野道风的作品。
此消息公布后不久,国内有研究者表示,分别藏于日本民间的《大报帖》与之前曾现身日本的《妹至帖》应为同一书法帖,后被一分为二。研究者将两件作品图片进行拼合,拼接的两件作品纸本上显示出一致的切断面相连的纹理,合并之后的两帖内容如下:“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需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白耳。”(括号内为字迹缺失或笔画摹失部分,不同专家对此段文字也有不同断句、大意解读和分析。)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未验证实物之前,仅凭图片无法判定二者关系。但就目前所见照片而言,《大报帖》与《妹至帖》二者书风的确相近,皆为草书,而纸质色差较大,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纸,在没有对比原件前不好妄定。《大报帖》一直秘藏于日本民间,直到1973年日本五岛美术馆举办“昭和兰亭纪念展”才首次公开面世。与其他几件现存日本的王羲之法帖一样,《大报帖》也不见于著录之中,但国内外学者大都表示,这应当是一件比较精致的王羲之摹本。
摹本、仿本
重构书圣作品原貌
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特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王羲之书法的实像”,包括《丧乱帖》、《孔侍中帖》、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馆藏《行穰帖》、《乐毅论》(越州石氏本)、个人藏王羲之笔《妹至帖》等作品摹本,展览还将展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王珣笔《伯远帖》等作品。第二部分是“各色各样的兰亭序”,展品包括收藏于各大博物馆自唐代以来的兰亭序临本、摩本和拓本,形成了多种流传谱系,弥足珍贵,其中包括《定武兰亭序》(许彦先本)、《定武兰亭序》(独孤本)、《兰亭图卷》(万历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定武兰亭序》(韩珠传本)等。
展览的第三部分“受容与展开”则是通过后世作品,综合呈现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藏品包括私人藏智永笔《真草千字文》、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米芾笔《行书虹县诗卷》、赵孟頫笔《行书兰亭十三跋》、董其昌笔《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赵孟頫笔《行草书与中峰明本尺牍册》、静嘉堂文库藏王铎笔《临二王诸帖轴》……这些历代奉王羲之书法为师的真迹,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中国书法史。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圣王羲之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其书风奠定了中国书法的根本,也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唐太宗、则天武后、宋徽宗、清乾隆帝、嘉庆帝都是羲之书法的拥趸,日本的圣武天皇和空海大师,英超积分榜也是王羲之书法的膜拜者。
到现在为止,学界普遍认为,王羲之无一真迹幸存,只有数量有限的摹本传世,其中公认的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快雪时晴帖》,日本藏《丧乱帖》、《孔侍中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初月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行穰帖》等作品。这次出现的《大报帖》是屈指可数的有关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之一,对研究王羲之书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珍贵的摹本增加了我们认识王羲之的实物资料,为后世留下了最真实的“魏晋笔法”“二王书法”的形态,他们一起重构书圣王羲之作品的原貌。
王羲之存世作品
知多少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王羲之作品其实均以唐宋的精摹本为主,即便是精摹本,存世的也不过十几件。王羲之的作品历来被视为珍品,价值连城,笔者对主要的存世王羲之精摹本状况及流传稍作梳理。
《快雪时晴帖》
为目前已知最为重要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疑为唐代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为一封书札,内容为作者在大雪初晴时,表达雪后愉快的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快雪时晴帖》曾经宋代宣和内府收藏,后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帖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所藏,延至清代为冯铨、冯源济父子所有,其后,冯源济进献康熙帝,入清内府,1949年,与其他文物南迁台湾。
《行穰帖》
王羲之的《行穰帖》原迹已失传,现藏本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传为米芾再临本,纵24.4厘米、横8.9厘米,两行15字。上有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被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有乾隆帝题诗及鉴赏印。八国联军侵华时,《行穰帖》从圆明园流落民间,后为张大千收藏,后辗转至美国,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丧乱帖》
为现存著名的唐摹王羲之法帖之一,传为中唐时期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该帖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共8行,计62字。2006年3月,曾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孔侍中帖》
为唐代摹拓墨迹,是王羲之作品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与《频有哀祸帖》、《忧悬帖》合装,总称为《孔侍中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共计3行25字。在其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3处,为日本桓武天皇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2年,作品在日本递传至今,现由前田育德会收藏。2006年3月,《孔侍中帖》曾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姨母帖》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与《初月帖》均为唐摹本。《姨母帖》纵26.3厘米、横32厘米,6行42字,为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初月帖》8行61字。两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
《寒切帖》
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寒切帖》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纸本墨迹,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纵26厘米、横21.5厘米,5行50字。通过该帖所钤各家收藏印,可看出其收藏历程。南宋时藏于绍兴内府,在明代,曾被韩宗伯、王锡爵、王衡等人递藏,后转为清初画家王时敏祖孙三代所藏,之后又辗转归顺治时期进士李霨等人收藏。《寒切帖》于20世纪60年代被刘光启发现,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2004年12月20日,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而成的天津博物馆落成开放,《寒切帖》成为其馆藏重要作品之一。
《上虞帖》
《上虞帖》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58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上虞帖》为《宣和书谱》所载《得书》三帖之一。《上虞帖》北宋内府的原装尚完好无损,最早为南唐集贤院收藏,后入宋徽宗内府,明代为晋王府所藏,旋归韩逢禧,清初为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所藏,清嘉庆时为翰林商载所收,后又归大兴程定夷。1969年10月,《上虞帖》移上海博物馆,被定为赝品。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和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的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收藏印“内合同印”和“集贤院御书印”两印,于是断定为唐摹本。
“平安三帖”
“平安三帖”因《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裱于一卷而得名,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拓,纵24.7厘米、横46.8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帖有“政和”“宣和”“绍兴”及项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鉴藏印多方,系流传有序的唐摹本。
《平安帖》
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嘉德秋拍“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萃”专场中,41个字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摹本经多轮激烈竞价,以3.08亿元的天价成交,自宋代以来,该件作品就有著录记载,腾讯NBA直播其最早见于宋代的《宣和书谱》,最早图像记载则是在宋代潘师旦摹刻的名帖《绛帖》上,当时还是9行,但是到明代文徴明手中就已经变为现在的4行41个字了,应该是原帖被一分为二了,著录于清《石渠宝笈·续编》,还经乾隆皇帝御题两次,现存部分为原帖前半部分。
《妹至帖》
2007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出现在日本流传的唐摹王羲之书法《妹至帖》。《妹至帖》长25.3厘米、宽5.3厘米,共两行17字,创作于7世纪或8世纪,1973年发现于日本某名家流传下来的手鉴中。1973年,《妹至帖》首次亮相日本五岛美术馆举办的“昭和兰亭纪念展”。2006年,曾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展出。
标签
无任何标签